收藏!QA这个质量管理岗位,终于被说清楚了

2025-10-15 01:03:56 4728

列举几个方面的QA人员:

现场QA:需要懂得相关法规规范,还需要懂得产品知识、生产工艺、生产工序、生产设备、质量控制点、取样、环境监控、验证等,这样的QA最好由车间现场人员转岗过来担当,有一定的现场经验才能管好现场质量,否则会被生产人员很容易“骗”过去,也树立不了质量权威,产品风险也把控不住;

处理投诉的QA:包括电话咨询、市场投诉、不良反应、产品抽检等,既要懂专业知识,还要有很好的沟通技巧,学会妥善处理外部投诉,还要懂质量缺陷或不良品的原因查找,做到“不卑不亢”。

◆ ◆ ◆ ◆

03 .

QA人员的培养

人都是需要培养的,特别是一些 经验不足的QA。

首先,对部门新进大学生要设立导师制,让有经验的主管以上人员亲自指导专业或个人生活上的解惑;还有,对刚过来的新员工设立师徒制,帮助成长;也有设立主管助理制,通过一些项目锻练一些有培养潜质的骨干人员。

“倾听30分”也是很好的沟通交流方式,可以定期关心员工、了解工作状态和心理想法,及时开导解惑,人员的过程管理非常重要。

其次,针对某些QA人员可以由有经验的主管、经理、总监自己来带,使监督更有力度,促进QA人员的快速成长。

又如现在经常开展的某些产品的一致性评价,需要有懂研发的QA对技术部门进行质量监督。因为是新的监管领域,可以由懂研发的主管甚至总监自己来指导,让研发QA熟悉国家一致性评价的一些法律法规,更好地抽查研发的规范性,以便顺利通过国家的注册核查,不至于让花几百上千万元的项目打水漂。

最后,QA部门也可每月开展专题培训,提高质量人员的法规意识和质量专业知识的水平,定期外派人员参加部分外训,回来和部门人员进行课件分享或制作PPT给大家再培训,共同提高大家的专业水平等。

总之,培养人员是“ 磨刀不误砍材功”的必修课,人员在质量部门能学到知识、本领,也会促使他认可肯定自己的工作价值,愿意留在质量部门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让上上下下的质量人都是有“温情”的人!

◆ ◆ ◆ ◆

04 .

QA人员的激励

人在企业内都是需要激励和处罚的。企业层面可以多组织活动,如各种座谈会、体育活动、烧烤、摄影等各种协会活动,可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可感,增强凝聚力。

人文关怀多了,员工对企业的贡献虽是无形却是多了很多。对于具体到个体,激励就是提供对方所需要的,所以激励也变得因人而异。

激励无非有两种方式,一是物质上的,如加薪和提高其它福利待遇;二是精神上的,这部分需要各部门主管要多做点肯定和沟通工作。

在质量部,对一些刚来的大学生,可以一一进行面谈交流,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让他们在这个组织里会体会到有人在关心他们的成长和生活;另外,要参入到80、90、00后人员的业余生活中,比如你要学会打“王者荣耀”,有代沟你就“死”了,你永远不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对于老员工,也要施加压力让他们主动学习和对工作的思考,多带新人,有师傅奖或授课费用,对有职业倦怠人员要教导和绩效处罚。非正式交流让员工敞开心扉和你真诚交流,会获得员工更多认可感,会让组织更高效、交流更畅通,团队的战斗力会得到增强。

◆ ◆ ◆ ◆ 05 . QA人员的使用

“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用人之道确实也是一门很高的艺术。有人讲,“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这个时代已经进入了信息化高速发展和大数据管理的时代,培养和用好人员需要更快的速度。人才搬错了地方可能就是“废才”,双方都在浪费彼此的时间,也会增加经企业的成本。

用好人,首先是选对人。记得很清楚的一件事,我的领导针对之前计算机QA告诉我,“你们当初选人时就有问题,找IT的QA,就应该找一个有质量意识的人,他可以对计算机专业感兴趣,而不是选一位有IT知识而不懂质量的人,因为质量意识这人有可能一辈子也建立不起来。”

其次,人员的使用上主要还靠自我激励和自我驱动。可以引导员工去看些管理类、心理学等书籍,和员工多聊天解决他的困惑问题,可以适当做一些激励和管理类的培训。

总之,一个好的QA需要有上述的品质与能力;一个好的领导应该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QA。

自我激励和自我驱动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你能认为你是在为你自己工作,通过实践的工作不断提升和锻练自己的能力,你会 成长得更快。

作为QA,你不能把自己当警察与法官,把生产人员当你的对立面,像小偷一样盯着。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其实你与生产人员或者车间的目标是一样的,就是第一次就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来,所以你与生产人员或者车间的关系是协同而不是对立,你给自己的定位是协助车间生产出合格产品,而不是仅仅检查车间做的对还是不对,到处训人体现你的权威。

◆ ◆ ◆ ◆ 06 . QA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作用

1、QA在生产中的作用

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工作涉及到企业的内部和外部,在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中,就是要贯彻“ 预防为主”的原则,把质量管理的重点,从事后检验转到事前设计和制造过程中来,加强全过程中一切环节的质量管理,把产生不合格品的种种隐患消灭在质量形成的过程中,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逐步形成一个包括市场研究、研发设计和销售使用的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预警机制)

因此,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要有足够的 训练有素并能胜任其工作的生产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利用符合药品生产条件的厂房、设施和设备,使用合格的原辅料和包装材料,采用经过验证并得到批准的生产方法,加强工艺卫生和安全生产的严格管理,在文件化的质量管理系统的控制下,通过可靠的检验和监控手段,所生产的产品质量才是可信的。

在整个生产过程中,QA都应发挥重要作用:QA负责了对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保证了产品的 安全、有效、稳定,保证了产品全部符合质量要求。

2、QA在产品生产企业中的地位

通过实施GMP来加强质量管理,保证产品质量,是全企业各部门的工作重点,因此建立并健全一个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以一个独立的、有足够权威的质量管理部门来负责协调和实施这个体系,则是十分必要的。

必须设立独立于其他部门的质量管理部门,并且其负责人不得和生产管理部门负责人互相兼任。通过它负责协调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开展质量管理方面的指挥和控制活动,包括制定质量方针、质量目标以及进行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

因此,质量管理部门必须负责审查可能对产品质量有影响的各个方面,所有与产品及其质量有关的资料、所有的规程,均应送至质量部门批准,而且质量管理部门对物料、半成品以及成品的质量具有一票否决权。

3、QA的价值如何体现

先来看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条山路,路上遗留了许多陷阱。第一个管路人隔几天巡视一遍,总能救出误入陷阱的人,人们感激他,偶尔还能得点感激的银子;第二个管路人仔细地把路查一遍,在有陷阱的地方都立了标志,所以,人们都记住了他;第三个管路人花了好长时间把所有的陷阱都填平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知道陷阱的事了。最终,人们感激第一个人,记住了第二个人,忘记了第三个人。

一个合格QA的很多工作是预防性的,本质上类似于上述故事的第三个人。他们常常在事故发生前就采取了预防措施或者在问题出现后及时采取了纠正措施以防止问题的发生或再发生。QA的这种工作性质也导致了多数人对他的遗忘,认为QA没有存在的价值。

所以,QA应该注意将隐性的工作成果显性化,以获得干系人的认可。显性的方式有两种:定性和定量。定性就是在日常沟通和报告中争取机会向人介绍自己的“工作”;定量就是采用度量的手段呈现所取得的改进成果。

企业的质量目标与QA的关系实际上,因为各企业的文化不同,QA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同。毕竟QA也是企业的一名员工,要按照公司的质量理念来工作。克劳士比质量管理四项基本原则中也提到:质量即符合要求,而不是好!ISO质量管理体系的定义是:客户的要求就是质量的标准。对于产品来说,大家遵守同一个标准的约束,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有着各自不同的重点。一个好的QA不在于死搬硬套标准,而在于体味所在公司的质量文化去把握关键点。

4、QA与质量文化

对QA来说,谈起质量文化,就仿佛既在天边又在眼前。就好像身边的空气一样,抓不到它,但还非常需要它。为什么呢?做为一位普通员工,QA改变不了公司的质量文化,但却深受质量文化的影响。

大家谈到质量文化时,大都围绕一点:领导重视与否。相信这点抓住了企业文化的源头。 一个企业,可以看作一个社会人,有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就其根本,是由它的文化决定的,而企业的某个人物(特别是创业者)对企业文化的沉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可以试想,一个X理论观念的老板手下很难有一个Y理论观念的经理,这样一来,老板的观念影响着经理,经理的思想影响着员工,所有员工的行为构成了企业的行为。

其实,企业文化的外围,还有更深远的地区、民族文化。如果改变不了大环境,你就改变小环境;如果小环境你都改变不了,就坐下来等待。等到有一天,惨痛的教训有了,高层意识到了,中层素质提高了……一切慢慢的都好了。

精彩内容查看

2024-01-01

2024-01-01返回搜狐,查看更多